中国和国际上不同学者使用“黑色岩系”“碳硅泥岩”和“黑色页岩”等不同的名称来命名碳酸盐岩、硅质岩、泥岩及其过渡型岩类这一特殊岩类组合,致使叫法一直比较混淆。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和研究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认识。便于统一,本文对黑色岩系、碳硅泥岩和黑色页岩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比较,系统梳理和综合归纳了黑色岩系时空分布、赋存矿产、多元素富集层物源、成矿机理等方面的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广义的碳硅泥岩与黑色岩系近乎相同,黑色页岩为狭义的黑色岩系和碳硅泥岩,不包括与其密切联系的磷块岩。黑色岩系的分布具有全球性和等时性,有多达25种矿产(包括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稀散及分散金属、贵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产)与黑色岩系有密切的成因和空间关系,并且常常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黑色岩系多元素富集层的物源为多来源,有陆源供给、海底火山(热液)携带、岩浆喷发作用、海底热液对基底岩石的萃取和海水,成矿机理为多阶段复成因,为海底喷流热液(水)沉积作用、岩浆火山喷发作用、生物沉积作用和海水作用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地段、不同层位由于成矿地质背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成矿作用和元素富集过程,形成不同的元素富集组合。提出了黑色岩系多元素富集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经济意义和环境意义。
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沉积背景分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汤原断陷古近系宝泉岭组沉积时期泥岩和粉砂岩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为依据,选用对沉积介质环境反映比较敏感的锶(Sr)、钡(Ba)、铜(Cu)、钒(V)、镍(Ni)、铀(U)等微量元素指标,详细研究了目的层段岩石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研究区目标层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与沉积介质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探讨了汤原断陷古近纪的沉积介质环境。结果表明:泥岩样品中Sr/Ba比值较低,反映陆相淡水环境;Sr/Cu比值较高,表明处于温湿-干热气候;V/(V+Ni)比值偏高,推断处于厌氧还原环境。总体来说,汤原断陷古近系宝泉岭沉积时期沉积环境主要为偏干热气候的陆相淡水还原环境。
希望矿床是华南花岗岩地区极具代表性的铀矿床之一,处于下庄矿田北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床外围北东段勘查工作程度较低,通过对其铀矿化特征开展系统研究,探讨其找矿前景颇具现实意义。在总结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物化探剖面测量、钻孔编录、样品采集与分析鉴定等,以及对岩性、蚀变、构造、矿体等地质特征及物化探异常特征的分析,研究了希望矿床外围北东段铀矿化特征及找矿前景。结果表明,区内具备“复式岩体、断裂构造、热液蚀变”三位一体的成矿有利条件,主要断裂及次级断裂带附近存在叠合较好的能谱铀异常、氡气异常以及铀分量异常,综合分析认为希望矿床外围北东段成矿潜力较大,指出86号断裂带与竹山下辉绿岩交汇部位、92号断裂带与A11号断裂带交汇部位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燕山期花岗岩体和印支期花岗岩体为贵东复式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岩体形成于相似的构造环境,空间上紧密伴生,但相较于燕山期花岗岩印支期花岗岩中赋存着大量铀矿床。选取贵东复式岩体内的燕山期和印支期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从而确定产铀花岗岩的指示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期次花岗岩的源区和成因类型存在差异,是导致其产铀能力不同的主要因素。贵东岩体产铀花岗岩主要为印支期花岗岩,其特征是:成岩年龄为219.6~236 Ma,成岩温度和氧逸度低,属于S型花岗岩,其经历同碰撞的构造背景,分布在华夏地块内。产铀花岗岩蚀变作用强,副矿物组合复杂,结晶分异作用强,SiO2、Fe2O3和K2O含量低,而Al2O3、TiO2、MgO和CaO含量相对较高,Th/U值相对较低,这些信息可作为铀矿勘查的地球化学标志。
为探讨粤北棉花坑铀矿床形成萤石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性质,指导该区找矿工作,在系统总结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矿前期、成矿期、矿后期萤石的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从矿前期到矿后期,微量元素配分模式接近一致,表现为亏损Rb、Th、Zr和Zn,富集Pb、U、Y和Cu,反映萤石的成矿物质具有相似的源区特征。对不同期次呈现出不同颜色的萤石进行稀土元素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萤石颜色可能与其稀土元素含量有关。根据La/Ho-Y/Ho图,不同期次萤石样品基本沿水平分布,上下浮动范围小,指示形成本区萤石的流体存在同源且多期次的特征,结合研究区萤石Y/Ho比值及Y含量的变化情况,推断棉花坑铀矿床中形成萤石的流体存在相似来源且多期次的特征。
为查明西藏谷露地热田隐伏断裂构造,在研究区开展了土壤氡气测量工作,确定了土壤氡异常展布特征,分析解译了8条隐伏断裂构造的位置、走向和活动性。研究表明,各子区土壤氡背景值有很大差异,分区分段提取剖面异常信息和异常衬度法能有效识别土壤氡异常;泉华边缘环状氡异常是热显示中心处的氡气向边缘发生迁移扩散的结果;条带状、串珠状氡异常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氡异常宽度、峰背比和平均异常衬度能很好地反映断裂构造的活动性。推断解译的SN向主断裂构造F4得到钻探验证并获得高温地热资源,为谷露地热田的地热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了参考。
要]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是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日益受到世界有核国家的高度重视。深地质处置是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高放废物最终处置方案,我国计划在21世纪中叶建成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地下实验室是建设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工程必不可少的科学研究设施,开展地下实验室核素迁移现场实验是地质处置库工程的必经阶段。为有效推进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核素迁移现场实验工作,系统调研了瑞士Grimsel Test Site地下实验室在核素迁移实验计划和研究工作方面的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需求和地下实验室工程研发,提出了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核素迁移现场实验研究建议。
核设施乏燃料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放废液,现已具备对高放废液的处理处置条件,液转固过程中需要对高放废液及产生的二次废物进行取样分析,其中,铀是主要分析对象之一。但高放废液中复杂的其他共存离子会严重影响铀的分析测定,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文章选用分光光度法对高放废液中的总铀量进行定量分析,即以偶氮胂Ⅲ为显色剂,该显色剂在pH值为2~3的酸性条件下与铀形成稳定的有色络合物,显色反应在短时间内完成,且吸光度值在48小时之内保持稳定,在波长λ=650 nm测量样品吸光度,进而对铀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吸光度-浓度(铀)关系符合朗伯-比耳定律,在0.0~5.0 μg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0.999),加标回收率为98%。通过试验确定了该方法中显色剂、掩蔽剂用量以及待测样品的稀释倍数及酸度控制范围,可以保证高放废液中的总铀含量的准确测定。
蒙其古尔矿床CO2+O2地浸采铀工艺过程中出现抽注液钻井堵塞问题,导致已生产的各采区抽注液量下降趋势明显,最大降幅达到50%,采用常规压缩空气洗井未取得明显的效果。文章介绍了超声波洗井技术原理,结合地浸采铀生产特点,在蒙其古尔矿床进行了超声波洗井于近井地带的解堵试验研究,开展了地面模拟条件下的除垢试验和抽注液钻井的超声波洗井试验。在发生器频率为16~23 kHz,井下功率为5~6 kW,作业时间为2~6 h/m的工作参数下,抽液孔的水量增幅达43%以上;注液孔水量增幅为-8%~43%,平均为11%。超声波对注液井和抽液井的清洗效果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超声波虽能有效剥离结垢物,但注液井中剥离的垢物未能有效返排。现场试验表明,超声波技术在地浸采铀生产井中具有一定的解堵作用,但对于深井的清洗,在超声功率、作用时间及返排措施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赣南某铀矿山3号充填井近地表段处于含水层内,井筒涌水量大,井筒锁口段下部坍塌形成空区,充填井形成积水段,导致安全隐患,影响矿山生产。为减小井筒涌水对井下排水和安全生产的影响,采用“修复3号充填井”的工程治理方案,具体实施了封堵井筒坍塌区、帷幕注浆堵水和修建山坡截洪沟等工程措施。结果表明,充填井筒涌水量明显减少,修复工程有效防止了井筒中积水段的产生,解除了安全隐患,矿山生产恢复常态。修复充填井治理方案为类似矿山地质环境中井筒涌水的工程治理提供了参考。